累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我們?yōu)槭裁茨敲蠢郏?p>發(fā)布者:永發(fā)保險柜
真正的累,是心累,是持續(xù)處于各種應激狀態(tài)之下,無法放松下來的一種體驗,焦慮、郁悶、憤怒、傷心、委屈、無奈……當這些情緒堆積,哪一個能讓我們覺得不累呢?
去年年底的一天,湖南省株洲市39歲的快遞員尹某猝死在大街上,倒下之前,他坐在地上,留下最后一句話:“好累。”
“好累”,其實是中國人普遍的感受之一。2013年年底,《永發(fā)》雜志社所進行的“國人年度感受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最大感受是“累”,有人“身累”,有人“心累”,還有人“越來越累”……當然,也有少數(shù)人“累并快樂”著。
如果是身體的勞累,不是睡一覺就可以滿血復活嗎?物種進化選擇了睡眠這一生理現(xiàn)象,難道不就是來應對身體上的勞累嗎?可見,大家口中的累,并不單純是身體的勞累。真正的累,是心累,是一種持續(xù)處于各種應激狀態(tài)之下,無法放松下來的體驗。
待在大城市的,需要租房子、結婚、買房子、買車子、還貸款、生小孩、養(yǎng)小孩、照顧老人……總之,各種需要。但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并不能總是如你所愿,郁悶、委屈、焦慮自然就常常相伴……待在小城市的,又架不住圈子太小,每天生活在各種人際關系圈里,無助、生氣、憤怒,似乎都得藏在心里……
那些時刻伴隨我們的焦慮、郁悶,被我們壓抑掉的憤怒,以及偶爾還會有的傷心;那些不愿意做,又不得不面對的委屈;那些雖然無比想做,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的無奈;那些因為不得不面對而產(chǎn)生的焦慮和壓迫感,這些似乎一時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主旋律,哪一個能讓我們覺得不累呢?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與以前相比,物質(zhì)生活變得豐富。同時,從短信到微信,從社交平臺到內(nèi)容平臺,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有各種場景需要應對,這就需要人們有更高的智慧、更高的情商,去識別別人的情緒,呵護別人的感受,從而更好地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而這些無一不是我們大腦的工作。與此相對應的是,很多人的體力勞動嚴重缺席,消耗不夠,營養(yǎng)不均衡,身體當然容易失去平衡。
通常情況下,遇到問題時,大部分人只要有解決辦法就夠了,但有些風險意識強、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想出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的預案,然后從中優(yōu)選出一個最完美的解決方案。這樣的人則更容易身體失衡,加重大腦的負荷。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家族遺傳、身體失衡、大腦負荷過重、個性因素等幾重作用的影響下,有一些人的大腦真的就生病了,抑郁障礙、焦慮障礙,這些聽上去很復雜的疾病,實質(zhì)就是大腦生病了。一個人心臟生病了之后,治療的路徑非常清晰,人們愿意花很多的費用,帶著親人的祝福和鼓勵去做手術,并且自己給自己打氣,信心滿滿一定會戰(zhàn)勝疾病。而當我們體驗強烈和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抑郁情緒時,要讓我們承認自己的大腦生病,承認我們有情緒困擾,則相對困難了許多。因為人們在諷刺、笑話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會說“腦子有病”,諸如此類的文化習慣導致我們對于大腦生病這件事情的接納度太低了。因為文化和環(huán)境的不接納,我們不僅要承受無比痛苦的情緒困擾,無法和別人表露心跡,而且還得時刻警覺掩飾自己的焦慮和情緒低落,而這對大腦生病的人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如此這般,如果生活不累,反倒成為一種怪象了。
時代背景并非某個個體所能決定,而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需要怎樣去調(diào)適呢?一方面,要重新找回營養(yǎng)攝入和消耗的平衡。另一方面,要能夠改變我們慣有的思維模式,降低大腦的負荷,塑造健康的壓力應對方式,能夠更加合理地應對自己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讓生活充滿朝氣。對于前者,我想大家都明白,唯一的選擇就是“管住嘴,邁開腿”。后者通??梢赃x擇心理咨詢的方式。通過與心理咨詢師的共同“工作”,在咨詢室里重新塑造健康的思維模式,將有效壓力應對技能遷移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