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者:永發(fā)保險柜
“我的小孩在國內好好的,怎么來加拿大就殘廢了?”這句讓齊力至今記憶猶新的話,來自一名移民家庭的母親之口。她的孩子十幾歲,當齊力把孩子患有聽力損失的結果告知這位母親時,她當場淚奔。
這句話之所以讓齊力印象深刻,是因為它道出了大眾對聽力障礙的誤解--聽障就是殘廢。“其實聽力和視力是一樣的,我們有多少人戴眼鏡?視力不好,可以戴副眼鏡進行矯正。但當你出現聽力障礙的時候,人們卻會誤以為就是‘殘廢’了,甚至認為患者以后不能獨立地生活、工作,甚至影響婚姻。但事實并非如此,只要醫(yī)生為病患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有些患有聽力障礙的人也成為了律師、法官。”齊力解釋道。
此外,有些聽障兒童的家長糾結要不要讓孩子學外語,認為提供一個單純的語言環(huán)境可能會更利于孩子的發(fā)展。結果卻表明,小孩子可塑性很強,只要大眾不持有偏見態(tài)度,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聽障兒童同樣可以在語言學習上表現出色。
其實,聽障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的案例比比皆是。去年,韓國聽障少年李德熙憑借出色發(fā)揮獲得了參加澳網和法網資格,與普通選手同臺競技。里約奧運會上,雙耳佩戴助聽器的美國職業(yè)籃球運動員依然能夠在球場完成漂亮的拼搶與灌籃。更廣為人知的恐怕當屬“樂圣”貝多芬了,當他聽覺日漸衰弱的時候,他對藝術的執(zhí)著戰(zhàn)勝了聽覺損失,反而催生了他創(chuàng)作的力量,扼住了命運的咽喉。不歧視聽障群體,恐怕就是大眾能給予他們最好的幫助和關愛。
此外,伴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聽障總現患率還有進一步升高的趨勢,老年人的聽力問題日漸凸顯。老年性耳聾已成為一種老年病,據相關醫(yī)學統計,60歲以上老人發(fā)病率達40%,65歲以上的老年人發(fā)病率高達60%左右。此外,由于壓力過大、熬夜、過度勞累等誘因導致突發(fā)性耳聾的年輕患者也在明顯增加。然而,我國在這一醫(yī)療領域的供求失衡卻已成常態(tài)。
齊力介紹稱,通常,按照自然規(guī)律,男性從55歲、女性從60歲開始聽力出現下降趨勢,到了七八十歲,80%的老人會有中等聽力損失,此時,聲音接收的限制會直接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2014年做過一項研究,證明了老年聽障與阿爾茨海默癥關系密切。該研究一經發(fā)布便震撼了醫(yī)學界,美國《紐約時報》健康版專門刊登了這篇文章。研究認為,大腦是一部機器,聽力是確保這臺機器在運轉的過程中接受聲音信息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大腦分析、理解每個詞、每句話、每個語調的含義,從而了解對話的目的,并做出反饋和回應。聽力減弱將影響老年人與朋友、子女的溝通,這種影響是相互的。不過,一個現實難題是,由于老年人手術風險較大,目前除了佩戴助聽設備,暫時還沒有其他辦法改善聽力問題。
文章來源:永發(fā)保險柜 http://www.wrccb.cn
Copyright© www.wrccb.cn 上海永發(fā)保險箱有限公司 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信息:滬ICP備12008182號-1 技術支持:上海永發(fā)